應該如何應對數字經濟發展?
王海鷗
如果我們可以設計人生會怎樣?或許,是在開啟職業生涯之時,通過模擬人生,就找到自己的“天命”職業。或者,如果中途想換一個賽道、換一種活法,也可以通過某種方式隨時切換人生,真正實現專注于自我探索、自我實現的生命體驗。這樣一種未來,你期待嗎?有沒有可能,在元宇宙世界中,這種人生模式是可以實現的?
元宇宙這個概念,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被熱議,并在美國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臉書)更名為Meta(元宇宙)之時達到高峰,2021年也因此被稱為“元宇宙元年”。但近年來,由于缺少引爆市場的具體應用,這個概念仿佛又變得不再時興,人們懷疑這只是一個噱頭,一個資本市場新造的故事。但是,由許余潔、肖馨、徐晉三位學者所著的《數字定義未來:經濟新思想與競爭新戰略》這本書相信,元宇宙是隨著數字經濟發展所導向的一種未來社會形態。基于數字平臺的元宇宙世界,是實現人類進化的必然階段。
當前,數字經濟飛速發展,數據要素也被我國官方認定為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之外的第五大生產要素。數字化生活已成為一種常態:我們在社交平臺交流、分享,在生活平臺點外賣、打車、購物……一部手機,幫我們跨越物理空間的約束,將俗世需求的觸角延伸到世界各地。而元宇宙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終極形態,是一切平臺的綜合體,是加強版的平臺經濟。
數字化是元宇宙存在的前提。隨著高新技術(包括但不限于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智能技術)的發展,現實世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被解構為0和1(比特),并通過大數據實現數字化表達。在元宇宙世界中,看山不是山,而是由比特組成的大數據包,再通過虛擬技術表達為山的形狀。當現實世界被高度數字化,我們就可以脫離物理定律的束縛,在數字世界中重構生活空間,實現“隨心所欲”。人們通過數字身份,在元宇宙世界中實現會面、工作和娛樂等目的,精神需求也可以在數字世界中被極大地釋放并獲得滿足。
但是,元宇宙并非僅僅是現實世界的數字化鏡像,而是一個覆蓋并擴展了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我們知道,數據要素相較于傳統的生產要素,具有可以無限復制、無限重組的特征,在價值創造上具有規模效應等特點,當我們把現實世界所形成的數據進行重組、聚合,就可以產生新的“智能”。當下火熱的人工智能,已經為我們展示了數據的重組、聚合所能帶來的生產方式的改變。
《異次元駭客》《失控玩家》《黑客帝國》等影視作品,為我們描畫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虛擬世界”藍本。但真正的元宇宙可能是超越現階段想象的。本書認為,精神世界的虛擬化是元宇宙對人類生活的最大沖擊,數字技術可以給予個體真實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感受,個體的社會價值追求可以通過虛擬信息空間構建的虛擬場景等虛擬實現。超越人類認知能力與處理能力的事件無處不在。當元宇宙洶涌而來時,人類可能會出現某種程度上的認知空白。
因此,面對這樣一個完全數字化構建的空間,我們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從數字維度重新審視和解析這個世界。而填補認知空白的元宇宙知識,不應局限僅在技術手段分析上,還要從人自身或者從社會學、經濟學角度進行深度分析。換句話說,面對撲面而來的元宇宙未來,人類或許需要重新思考“蘇格拉底之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
基于這樣一種未來判斷,本書試圖從哲學方法論、經濟學理論框架重構、商業邏輯、競爭戰略四個層面,為讀者搭建一個理解元宇宙的認知框架,討論我們該如何認識數字經濟和元宇宙(元宇宙思維),技術革新如何改寫經濟規則與社會結構(元宇宙經濟學),未來的企業是怎樣一種形態(元宇宙商業邏輯),以及企業如何在元宇宙世界取得成功(元宇宙競爭戰略)。
讓我們回到最開頭的設想,如果可以設計人生會怎樣?在元宇宙里,人們可以通過購買元宇宙平臺提供的數字商品,實現隨心所欲地切換賽道和活法。這也意味著,在元宇宙世界中,個體更多是一個消費者的角色,那么,個體如何積累在元宇宙世界中的購買力?我們需要提升哪些技能,打造我們在元宇宙時代的競爭力?這些問題在本書并未涉及太多。本書更多地是站在政策決策者或者商業人士的角度,提示了未來的經濟趨勢,決策者如何順應這樣的趨勢,通過更好的治理框架,釋放新的經濟增長潛力,企業如何在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的基礎上,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而作為個體,或許我們可以在了解趨勢的基礎上,提前思考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未來。
標簽: 經濟發展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